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

时间:2024-12-22 00:39:55 来源: 分类:职场心理

小明和父亲在马路上散步,知觉走着走着,对的关小明若有所思地向父亲发问:“爸爸,象和系马路旁的背景树杆上为什么都刷了白灰?还有,路标竖杆为什么又黑又白?”爸爸听完反问小明:你知道“荷花虽美,知觉绿叶相衬”这个成语吗?“知道的对的关。”我们欣赏荷花,象和系主要是背景看花,可是知觉绿叶映衬,更突出荷花之美。对的关这里,象和系花是背景欣赏的对象,绿叶是知觉荷花的背景。小明提的对的关问题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,马路两旁的象和系树杆刷上白灰,路标涂上黑白相间的条纹,增大了对象和背景的差别,驾驶员便于辨认,行车更加安全。

客观世界的事物多种多样,人们在知觉事物中具有选择的特点,少数被知觉的对象显得格外清晰。被知觉的事物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,出现在“前面”,成为知觉的对象;而其他事物则好象退到“后面”,成为知觉的背景。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也是相对的,例如双关图则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转换。图(A)是高脚杯或双人对视侧影,图(B)是六个正方体或七个正方体,图(C)是少女或老妇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有时需要突出知觉的对象,有时又要调和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色变、亮度和音响等。

影响知觉的对象和背景,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的制约。

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越大,越容易被人们知觉。在一片绿色的田野上,一位穿红衣服的妇女,就容易清晰地被映入眼帘:“万绿丛中一点红”,这是由于色度对比使“一点红”在“万绿”的背景上被突出为知觉对象。在吵闹的街市上,如果一声巨响,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;在民乐演奏中,清脆的笛声容易被突出地知觉出来;“于无声处响惊雷”,这是声响差别对比突出了“惊雷”为知觉对象。生理学家朴金野研究发现,在白日光照下,红、黄两色比绿、蓝两色显得亮些,而在黄昏时候,绿、蓝两色显得亮些,这是明度改变引起的知觉变化,这个现象称为朴金野现象。

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动静关系,也会影响人们的知觉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,运动着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,例如街道上行驶着的车辆,夜空的流星,仪表上的指针等。

图形或物体不同的组合结构,往往影响人们的知觉。在视觉刺激中,凡是距离接近或形态相似的各部分组成知觉对象。在听觉刺激中,刺激物在时距上相接近的,往往是分辨对象的重要条件。

知觉的目的性对知觉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。例如,教师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演示,预先指导学生注意演示中的颜色、气味等反应情况,使学生有知觉的心理准备,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。又如,军事侦察员带着特定任务,在观察敌情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,排除无关的背景,易于突出知觉目标。

知党的对象和背景的规律对于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人们根据这些规律设计各种信号标志、改善仪表和器械安装设计、进行军事伪装、设计教学用具等。

例如,在晴天阳光照耀下,白色物体与其他颜色的物体形成鲜明的对比,最容易被发现;而阴天或有雾时,黑色物体与周围背景的亮度对比最容易看清楚;所以,公路两旁的树杆在黑褐色的树皮上刷上白灰,交通叉路口的栏杆、灯塔、路标等交通标志多是涂上黑白相间的条纹。根据朴金野现象,红、绿(蓝)、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号灯光的颜色和指示标志。红十字会的标志是“白底”“红十字”,救护车安装有红色闪光信号灯和特殊声响的车铃,都是为了突出急救目标,容易被人们知觉。

直观教学用具的设计,为了突出重点,常常在有关部位涂上鲜明的色彩,关键部位安装活动模型,都是为了提高知觉的效果。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用红字批改,也是为突出批改内容,使学生得到“一目了然”的知觉理解。

在军事设施中,为了隐蔽目标,则要调和设施或器械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对比,因此,军事车辆、设施、飞机都涂上和环境类似的颜色。陆军身着草绿色的军服,也是出于隐蔽的需要。在军事上,有时还根据错觉的一些原理进行特殊伪装。作为军事侦察员要利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的各种规律,善于识别敌方的伪装,获取准确可靠的情报。